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养生知识

为何老子要以“啬”当作行为法则来教人“治人事天”,为人处世?

作者:author 日期:2023-03-19点击:
为何老子要以“啬”当作行为法则来教人“治人事天”,为人处世?

为何老子要以“啬”当作行为法则来教人“治人事天”,为人处世?

《道德经》老子道出了“啬”在生命修养、齐家治国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方面的妙用,并以“啬”当作行为法则来教人“治人事天”,为人处世。

人们通常所说的“吝啬”,是小气、小抠、舍不得的意思。老子这里所说的“啬”,是节省、节俭、爱惜的意思,与第六十七章中“俭”的意思比较接近。

在老子思想中,“不争”、“无欲”、“无为”是必须遵循的行为方式,老子认为人类减少欲望的基本法则,就是“啬”的运用。他说:“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”老子通过一系列的排比论证,强调了“啬”的重要性。

为何老子要以“啬”当作行为法则来教人“治人事天”,为人处世?

一是“夫唯啬,是谓早服”。何为“早服”?“早”为先,“服”为得,“早服”即先得天道之意。因为“啬”就是符合天道的途径和方法,做事“啬”了,就符合自然之道了。

二是“早服谓之重积德”。“啬”就是重积德,重积德就是不断地去接近德性。普通人积累的是品德,君子积累的是善德,圣人积累的是道德。老子的“积德”与孔子的“积德”不同,老子的“德”是自然虚静之德,是追求“真我”“本我”“先天之我”的回归。孔子的“德”是仁义礼智之德,是人后天品德的修养。孔子修德用加法,不断增加德性,老子修德用减法,不断减少欲望,去逐渐地接近德性。这个不断回归“先天之我”的过程,就是“啬”的过程。

三是“重积德则无不克”。德从广义上讲,就是利益众生;从狭义上说,凡是对天下太平、社会稳定、人类健康有利的行为,都在德的范畴之内。人必须要重积德,才能接近天道,师法自然。一旦形成道德能量场,德性的能量就可以发挥到极致。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,由德而蓄,只要我们牢记老子“重积德则无不克”的千古名言并身体力行,就能够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。

四是“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”。德的能量无边无际,高深莫测,只有掌握了这种能量,才可以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。反过来说,德薄了道浅了则必定会国不泰民不安,是无法担当治国重任的。

五是“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”。君王成为有道之人,就会神通广大,国家有了道德“母亲”守护,就会长治久安。

六是“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”。这里的“根柢”,都是指“道”,大树向四边延伸的根叫做根,向地下直扎的根叫做柢。根深柢固,表明道德象大树深根一样是国家长生久存的根本。

为何老子要以“啬”当作行为法则来教人“治人事天”,为人处世?

我们要明白“啬”的妙用。

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来说,“啬”就是要爱护自然资源,节制开采、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。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,保护生态,远离战争,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。那种任意掠夺自然资源,尽情榨取自然资源,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倒行逆施、背道而驰的。

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,“啬”就是要珍惜资源,励行节约,积蓄力量,国家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的空间。“啬”就是要早作准备,长远谋划,在灾祸到来之前未雨绸缪,才能以不变应万变。只有充分积蓄国力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列入强国之林,不受外敌侵辱。“啬”还含有农事的收获、储藏之意,古人称农夫为“啬夫”,手中有粮,心里不慌,历来治国者无不重视农业,强调广积粮。

从养生的角度来说,“啬”就是要遵循天理,存心养性,节省精神,减少欲望,厚藏根基,培植力量。就是要心地纯一,真诚不妄,注重积德,有了浑厚之德,则心无不宁,身不无健。常言道,无德不养道,德高寿自高,一个人德性高了,寿限就自然也就高了。

从道德传家的角度来说,“啬”就是要勤俭持家,节省度日,享受简单,把“啬”当作生活方式。

关注公众号

365养生网倾力打造互联网健康养生平台。

每日持续更新报道养生知识,是最及时权威的养生资讯报道平台。

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,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。

文章评论

图文推荐

最近更新

猜你喜欢

榜单点击排行